
25周年·獻禮|1994-2019
《我來自華策》專欄NO.4
我們希冀以細節的筆觸
挖掘隱藏在日常生活軌跡下的樹藤精神
展現每一個華策人平實但不凡的執著與追求

集團產品研發中心|園林工程師|司齡:6年
“無論哪一種情況下,
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
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表現的那個人的靈魂里。”
《紫氣東來》2019.06二十五載風雨同舟路,華策雪融凍土鳳凰飛。
賀華策集團25周年作品
物無哀喜,人或有情。
人浮于世,總需要世間風景物類的滋養。
所以人們眺望遠處命題模糊的塔,
跟隨眼前隨風飄零的葉,
便輕易描摹出生命的氣息與馨香。

《一草一木為伴,一山一水為友》2019.06
畫匠,用筆墨與時空和歷史對話。
寥寥幾筆的勾勒,
使人在不由心生肅穆的同時,
洞見其對當下時代的生機之愛,
看到這宇宙世間的秩序與詩意。
《水蘭》2019.05
觀珍瑜的花鳥畫,
以平易之筆和一顆平常的心,
用若不經意的方式,
抒寫出自己情之所感、心有所動。
因為靈動,因為悠遠,因為很中國,
是獨立思考后的自我覺醒,
是從追求個體成果到整體價值的收獲。

《等春》2018.01
是物我為一、心手相忘。
只在生活經歷和學習積累的基礎上,
隨愿隨緣,信筆畫之,

《梅》2019.03
帶月鋤禾,進入恬靜散淡。

《雞鳴》2019.06
將自己心中所思所感、所見所得,
而非刻意按部就班地“畫”。

《勁節迎風》
在毫不經意間疏簡蕭散,
自成天然之趣。
對于張珍瑜,這一點同她的山水畫一脈相承。

《漓江風光·早春》2018.03
鄉野村寨,泥徑石橋,
平畦淺壑,時節嬗遞。
中國山水,
它們曾是無數種象征,無數個標簽,
它們活在詩詞里,也活在無數個故事里。
田園,而且是南方的田園,
一直與張珍瑜的人生連在一起。
也給予她創作的靈感。
她全部作品所呈現的心緒情懷,
和對南方田園母題的反復詮釋,
近乎本能式的摯愛。
它浩浩蕩蕩,波波漾漾,
但見青山染碧,山花狷狂。
對過往經歷的每一縷細細體悟,
都有其耐人尋味之妙處。
也是她對多年創作摸索、實踐的概括。
人生的遷變,
環境的移易,
未曾輕易改變她的創作取向。
換言之,為人寬厚行事隨和的人,
對藝術也會有種至為堅執的信念。
遵循筆墨本身的偶然,
施以大愛點綴,
美,渾然天成。
天賦不是天生就會某一件事,
而是天生就喜歡某一件事,
并愿意把時間和精力傾注其上。
珍瑜將濃烈的藝術熱情,
幻化為對天地山川草木的畫中柔情,
去感動每一個為夢想而歷劫的人。
在無數個全然投入的當下沉醉;
擁抱天地造物的永恆。
張珍瑜
被還原成作為度量的工具,
過去、未來與現在合一呈現。
撰稿|李冰卉 作品來源|張珍瑜
編輯|李曉璇 作品掃描|邢國鋒